中國自駕技術公司 Momenta 上周六 (3 日) 與美國叫車巨頭 Uber(UBER.US) 共同宣布達成策略合作,雙方計畫將自駕車輛引入 Uber 全球平台。專家認為,這場合作意外讓一年前馬斯克提出的技術構想成為全球焦點。馬斯克曾主張用 L2 級量產車傳感器實現 L4 級自駕,當時被業界視為天方夜譚,如今卻被 Momenta 率先轉化為商業方案。
根據協議,Momenta 將在歐洲部署的 Robotaxi 採用重複使用量產車感測器與計算單元的技術路徑,與馬斯克去年在特斯拉技術日提出的「用 L2 硬體實現 L4 功能」理念高度吻合。
當時,特斯拉堅持純視覺方案,而 Waymo 等企業依賴高成本光學雷達,馬斯克的設想被質疑為「資源錯配」,但 Momenta 的突破證明,透過重複使用現有量產車感測器,單車成本可壓縮至業界傳統路線的三分之一,這正是特斯拉技術路線的延伸。
值得關注的是,Momenta 的「無圖技術」進一步強化與特斯拉的相似性,該方案透過即時感知取代高精地圖,使自駕系統能快速適配各國道路環境,與特斯拉 FSD(完全自動駕駛) 依賴即時數據的模式異曲同工。
不過,Momenta 選擇與 Uber 合作部署帶安全員的測試車輛,與特斯拉激進的無監督測試策略形成差異。
馬斯克去年提出 L2-L4 技術路線時,特斯拉正深陷 Dojo 超算與 HW4.0 硬體迭代的投入泥淖,而 Momenta 透過復用現有量產車感測器,繞過了自研高價光學雷達的陷阱。
數據顯示,特斯拉每輛車的自駕硬體成本約 1.5 萬美元,而 Momenta 方案可將成本控制在 5000 美元以內,這直接挑戰 Waymo 等企業建構的高成本障礙。
產業觀察人士指出,特斯拉的「硬體先行」策略導致其自駕落地速度滯後。
儘管馬斯克在 2023 年就預言 L4 將在 2025 年成為現實,但特斯拉 FSD 仍侷限在北美特定區域測試。
反觀 Momenta,其車端無人 Robotaxi 計畫在今年底試運營,且已跟 Uber 達成全球出行網路對接,展現出更強的商業化執行力。
專家指出,這場技術路線的「隔空對決」正重塑產業格局,Waymo 等企業沿襲的雷射雷達高精地圖路線,正遭遇來自中國企業的成本與效率雙重衝擊。Momenta 的突破不僅驗證馬斯克的技術前瞻性,也暴露出特斯拉在量產落地層面的遲滯。
更耐人尋味的是,Momenta 以 L2 資料反哺 L4 研發的「飛輪戰略」與特斯拉透過影子模式收集資料優化 FSD 存在底層邏輯相似性,但 Momenta 透過與上汽、比亞迪等車廠合作已累積超 130 款量產車型數據,遠超過特斯拉單一車型的數據規模,這種「群體智慧」模式或許正在改寫自駕技術競爭規則。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