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NBC》周一 (21 日) 報導,隨著 8 月關稅期限逼近,美國從加州到墨西哥灣的中小型港口正面臨貨櫃量大幅下滑。船運公司重新調整供應鏈策略,將貨物集中到洛杉磯等大港,導致中小港口被邊緣化,貿易活動明顯萎縮。
ITS Logistics 月報顯示,全美最繁忙的洛杉磯港貨流量大增,但代價是犧牲小港口的貿易活動,後者進口服務班次明顯減少。
ITS Logistics 全球供應鏈副總 Paul Brashier 表示,奧克蘭、傑克遜維爾、紐奧良和巴拿馬城 (佛羅里達州) 等港口正被擠出航線,因為船運業者決定在大港卸貨,搶在關稅生效前將貨物運入美國。
奧克蘭港重傷
奧克蘭港 6 月貨櫃流量月減 10.1%,年減幅度更達 13%。該港海事主管 Bryan Brandes 直言,這不是季節性下滑,而是市場重新洗牌,進出口商正調整供應鏈時程和路線因應變局。
奧克蘭港在美國港口中地位特殊,進出口比例接近各半,是全美最大冷藏出口門戶,幾乎所有經北加州的貨櫃貨物都經過這裡。該港及合作夥伴支撐超過 9.8 萬個工作機會和每年 1740 億美元經濟活動。
大港也受到衝擊。洛杉磯港執行主任 Gene Seroka 曾在 5 月表示,貨櫃量下滑影響就業,「每兩名碼頭工人進工會雇用大廳,就有一人空手而歸」。
中小港口雪上加霜
Brashier 指出,海運業者專攻洛杉磯等大港而跳過次要港口的趨勢將持續。「市場太不確定,企業無法預先訂艙。公司重新配置物流以最有效率地運送貨櫃,這關乎利潤。」
貿易追蹤機構 Vizion 數據顯示,比較 6 月和 7 月貨櫃到港量,全美多數次要港口都大幅下滑。
北卡羅來納州州長 Josh Stein 表示,該州最大港口威明頓近期貨流量減少,是貿易政策「幾乎每天都在變」造成的後果。「企業需要穩定性和確定性,才能決定如何和在哪投資。」
運輸成本暴增
即使股市和經濟在關稅不確定性下展現韌性,美國企業仍持續縮減訂單或淘汰滯銷產品。
Brashier 警告,船運業者減少靠港會推高成本。出口貨櫃分散各地影響供應,卡車運輸費用可能是平常的 2 到 4 倍。
「通常企業配送中心就在傳統進貨港附近。如果貨櫃改到其他港口卸貨,原本的就近取貨可能變成 400 到 500 英里的長途運輸,距離越遠成本越高。」
根據 Trade Partnership Worldwide 數據,光是北卡羅來納州 2024 年就有超過 20% 的 GDP 來自國際商品貿易,凸顯港口活動對地方經濟的重要性。
海運訂艙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出口訂單未來幾周可能進一步下滑,為本已承壓的中小港口前景蒙上陰霾。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