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 (Howard Lutnick) 日前接受《福克斯商業網路》訪問時透露,對中國的關稅暫停措施預計將再延長 90 天,為雙方決策爭取更多時間。原定 8 月 12 日到期的關稅暫停協議因此獲得展延。
根據先前報導,中美經貿磋商於 7 月 28 至 29 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會後中方經貿團隊表示,雙方依據兩國元首 6 月 5 日通話共識,就重大議題深入交換意見,並決定將美方此前暫停的 24% 對等關稅及中方相應反制措施繼續展延。
企業搶搭政策順風車
對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這 90 天延長期提供了珍貴的戰略緩衝。外貿企業可望加速完成第四季訂單的生產與運輸,避免 11 月可能的稅率調漲衝擊成本結構。
業界分析,企業還能透過海外倉儲提前囤貨,運用「9810 模式」(即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模式,商品可在離境時就申請退稅,無需等到實際銷售)享受離境退稅優惠,進一步對沖未來關稅風險。高附加價值產品因利潤空間較大,對關稅的承受能力較強,預料將成為企業轉型重點。
深層博弈仍在持續
儘管關稅暫停期延長釋出正面訊號,但中美貿易領域的深層角力並未停歇。美方持續在多個戰線施壓,財政部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 警告,若中國持續進口俄羅斯石油,可能面臨 100% 懲罰性關稅,顯示美方將能源議題與貿易談判掛鉤。
在技術領域,美方要求中方放寬稀土出口管制,卻未承諾放鬆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限制。
而日本、歐盟為換取較低關稅待遇,則已承諾對美進行千億美元級投資,這股趨勢正迫使中國企業加速布局東南亞、中東等替代市場。
分析師認為,雖然 90 天延長期為市場帶來短期穩定,但中美貿易關係的根本性問題仍待解決。未來雙邊貿易走向將取決於更廣泛的地緣政治考量,以及兩國在技術競爭、供應鏈安全等核心議題上的互動。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